273320000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课程指定使用的教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版)》,何干强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课程指定使用的大纲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大纲》,南京财经大学编,即高纲1204。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课 程 代 号 | 273320000 | 课 程 名 称 |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 ||||
题 型 | 单选题 | 多选题 | 填空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 论述题 | 合 计 |
每 题 分 值 | 1 | 1 | 1 | 3 | 6 | 10 | |
题 数 | 20 | 5 | 10 | 3 | 6 | 2 | 46 |
合 计 分 值 | 20 | 5 | 10 | 9 | 36 | 20 | 100 |
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20%,中等偏易占30%,中等偏难占30%,难占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分 值 |
第一章 |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 2分左右 |
第二章 | 市场经济体制 | 2分左右 |
第三章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 4分左右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 2分左右 |
第五章 |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4分左右 |
第六章 |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5分左右 |
第七章 |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 3分左右 |
第八章 | 现代市场体系 | 6分左右 |
第九章 |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 | 2分左右 |
第十章 |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 5分左右 |
第十一章 |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 | 6分左右 |
第十二章 | 推进经济现代化 | 5分左右 |
第十三章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8分左右 |
第十四章 | 经济国际化 | 4分左右 |
第十五章 |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 | 8分左右 |
第十六章 | 繁荣农村经济 | 2分左右 |
第十七章 | 国民收入的分配 | 5分左右 |
第十八章 |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 3分左右 |
第十九章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 | 3分左右 |
第二十章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 4分左右 |
第二十一章 |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6分左右 |
第二十二章 |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 | 8分左右 |
第二十三章 |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 1分左右 |
第二十四章 |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 | 2分左右 |
四、考核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2)中国出现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时间;(3)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4)新中国建立后,对不同性质的私有制经济的改造途径;(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6)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7)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方式的概念,经济机制的概念;(2)邓小平同志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分析;(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商品与货币的关系;(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生产,归根到底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6)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7)社会主义国有资本的运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8)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1)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含义;(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时间;(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5)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7)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要点。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1)经济关系的实质;(2)经济利益主体的概念;(3)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利益主体;(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基本形式;(5)全民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
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5)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形式;(7)私营经济的概念;(8)外资经济的本质;(9)混合型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10)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性经济形式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科学地理解所有制的含义应把握的要点;(2)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否合理的首要标准;(3)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4)法人的概念;(5)中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6)法人财产制度的概念,法人财产制度的主要规范;(7)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8)一个有效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当具备的条件;(9)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10)实行国有资本独资形式的行业;(11)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12)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主要资本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3)股份合作制的基本性质;(14)适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15)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优越性。
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提出的要求;(2)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3)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4)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不是商品;(5)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6)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基本项目;(7)社会保障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8)社会福利的概念;(9)社会优抚的概念;(10)由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11)社会保险制度中涉及面最大的项目。
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提;(2)市场的本质;(3)“一只看不见的手”概念的提出者;(4)理解市场概念应该把握的要点;(5)市场机制的主要机制;(6)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7)价格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8)供求机制的概念;(9)利率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工资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11)政府对市场微观调控的主要体现;(12)市场结构的概念;(13)商品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的构成和需求主体;(14)信用的概念与形式;(15)商业信用的概念,银行信用的概念,消费信用的概念;(16)股票的概念,国债的概念,汇票的概念。
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
(1)市场规则的概念,市场的一般规则的内容;(2)市场管理的核心手段;(3)行政手段的概念。
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1)国际化市场的特征;(2)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出现的新变化;(4)国际贸易结构的新变化;(5)二战以后,现代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进行;(6)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界定的服务贸易方式;(7)国际服务贸易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8)管理贸易的概念;(9)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类型、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类型;(10)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的基本形式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11)国际市场中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决定;(12)参与国际竞争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
(1)gnp所表示的内容、gdp所表示的内容;(2)经济增长的概念与三方面含义;(3)经济发展的概念与理解要点;(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与区别;(5)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6)经济增长的分类标准与内容;(7)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般因素;(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者;(9)对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因素的不同认识所产生的理论,要素论,结构论,体制论;(10)gdp指标的主要缺陷;(11)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12)绿色gdp的提出与含义;(1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指标;(14)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高中低三组人类发展指数的数值范围。
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
(1)周恩来总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时间和会议;(2)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3)目前对中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标准的提出者;(4)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5)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6)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7)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8)城镇化的概念及其集聚效应(或外部经济效应);(9)城市群的概念;(10)优化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内容;(11)库茨涅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主要观点;(12)能够用来评价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的指标;(1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难题;(14)发展极理论的提出者,“集中的非中心化”发展理论的提出者,由美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发展而来的理论,梯度推移理论;(15)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6)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1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18)我国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间和正式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的时间;(18)科技创新体系的一般特征。
第十三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来源学科;(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3)第一次提出人类“可持续 ”概念的时间、会议与会议文件名称;(4)首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重要说明的时间、会议与会议文件名称;(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6)可持续发展内涵中包含的实践指导原则;(7)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8)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的主要体现;(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0)ppp原则、p(u)pp原则所表示的内容;(11)我国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所应用的原则;(12)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
第十四章 经济国际化
(1)经济国际化的概念;(2)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出现时间;(3)世界经济秩序“三大支柱”;(4)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力量;(5)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应当重视的问题;(6)出口导向的含义,进口替代的含义;(7)国际经济区域集团的五种类型;(8)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和区别;(9)目前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发展的特征。
第十五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
(1)中国国有企业对国有经济重要支撑作用的主要表现;(2)从工业经济的角度看,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基础;(3)公有制企业面向市场的经营目标;(4)企业发展战略的含义;(5)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和特殊竞争战略;(6)产品差异战略的含义,同性多元化战略的含义,复合多样化战略的含义,重点战略的含义,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含义;(7)“创新开拓型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8)企业经营机制的特征;(9)企业经营机制的概念;(10)企业经营机制的特征;(11)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1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13)技术创新的概念;(14)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内容。
第十六章 繁荣农村经济
(1)国民经济的基础;(2)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点;(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5)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6)新集体经济的含义。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分配形式的决定因素;(2)国民收入的含义;(3)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功能;(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所形成的收入形式;(5)必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满足该部门劳动者收入的部门;(6)最终收入或派生收入的含义;(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8)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9)最主要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10)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的主要途径;(11)国家预算的概念;(12)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的时间;(13)市场调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途径:(14)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财政转移支付的途径和作用。
第十八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3)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4)按劳分配的属性,按劳分配的对象;(5)“先富”的作用,“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关系;(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7)按最终贡献计量劳动方式的含义,按劳动成果计量劳动方式的含义;(8)计时工资的含义,计件工资的含义。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鼻祖;(3)按要素分配的概念;(4)“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名言的提出者;(5)按资本所有权分配形式的含义;(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需要利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形式;(7)按特殊才能分配形式的含义与内容,按知识产权分配形式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或反作用;(2)在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居民消费中,占主体地位的消费;(3)消费方式的含义;(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居民消费方式的历史和国情特征;(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理消费的要求;(6)绿色消费的含义;(7)政府消费的特点;(8)政府采购的概念。
第二十—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的主要体现;(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3)市场失灵的含义;(4)宏观调控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最基本对象;(6)社会总需求的内容;(7)积累基金的内容;(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8)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9)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0)国际收支的内容;(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12)经济控制系统的含义;(13)宏观调控体系中的监督系统的内容。
第二十二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
(1)宏观调控的主体;(2)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最主要手段;(3)计划手段的含义,计划手段的指导性;(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的类型;(5)中央银行操作的经济杠杆,法定准备金率的含义,再贴现率的含义,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6)法律手段的含义与内容,经济司法的含义;(7)行政手段的含义与特征;(8)宏观经济政策的构成;(9)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内容,货币政策的概念;(10)财政预算的类型,盈余预算的属性,赤字预算的属性;(11)减轻和控制通货膨胀压力的财政政策措施;(12)减轻和控制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政策措施;(13)产业政策的概念;(14)产业政策的核心;(15)收入政策的含义。
第二十三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1)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商品拜物教观念产生的根源;(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
第二十四章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
(1)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艰巨性;(3)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性;(4)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曲折性。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为了减轻和控制通货膨胀压力,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财政支出 b.减少企业税收
c.扩建公共工程 d.减少转移支付
解答:( d )
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5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时,会遇到“新三会”和“旧三会”的关系问题,“新三会”为( )( )( )( )( )
a.股东大会 b.党委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e.职代会
解答:( a )( c )( d )
3、填空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
解题要求:直接将答案填在试题中的空格上。
范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和发展生产力。
解答: 解放生产力
4、名词解释(每小题 3分,共 9分)
解题要求:直接写出相关词语的涵义,不要展开说明。
范例:科技进步
解答:科技进步是指人们依据对客观世界的深化认识,创造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手段的进步。
5、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解题要求:直接写出相关问题的要点,不要展开议论。
范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有哪些特点?
解答:(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财富。(2分)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2分)
(3)从国民收入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2分)
6、论述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解题要求:不仅要回答问题的要点,而且要加以阐述,必要时还要联系实际。
范例:谈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障碍和有利条件。
解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障碍:
(1)巨大的人口压力。(1分)
(2)人均增援偏低,资源消耗过快。(1分)
(3)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严重。(2分)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1)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助于全社会协调行动,更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
(2)按劳分配的分配关系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良性循环。(2分)
(3)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实现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2分)
六、考试注意事项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生参加考试时只允许携带钢笔、签字笔、圆珠笔、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不允许携带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