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培2014s14:医学技术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介绍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方案
一、专业和培训项目简介
江苏大学是江苏省省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专家群体和创新团队以及大量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本科的五所院校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办学40余年,目前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点。本次培训承办单位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拥有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点一个,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与核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七个硕士点,江苏省“十二五”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培育点一个;获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四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江苏省精品教材4部;目前具有教授19名,副教授41名,博士72人,其中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为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6人为江苏省“ 333工程”学科带头培养人选,4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5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012年获国家自然基金13项,江苏省自然基金4项,纵向总经费近1000万元,发表sci论文50余篇,最高sci影响因子达9.0以上。医学检验专业名列全国第二,临床检验诊断学位居全国第三(武书连2011年排行榜)。
本培训项目主要邀请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罗氏诊断公司和江苏大学著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工作,讲授或回答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师如何寻开展案例教学、创新思维、科研设计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问题。知名专家,助推教学科研,必将促进你和你的单位在教学、科研更上一层楼。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培训项目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国际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掌握医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掌握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掌握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法、自动化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和自动生化分析仪临床常用仪器设备的原理、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以及ct、核磁共振、spet和pet-ct等医学影像和核医学临床常用和先进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专家讲座,学员能够了解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和临床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三、培训对象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和卫生检验检疫专业。学员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定的专业教学基础和初步科研实践能力,特别欢迎学员在讨论环节带着教学问题和科研课题进行现场咨询和讨论,有针对性解决科学问题和教学疑问。
四、培训内容与形式
1、 医学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研讨
2、 医学检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和诊断试剂研发进展
3、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研究进展
4、 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5、 医学影像学和核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6、 医学技术类专业建设研讨
7、 血液学和肿瘤的分子诊断进展
8、 干细胞在临床诊断中意义和研究进展
9、 自身免疫学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10、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应用进展
11、 感染免疫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12、 器官移植的临床监测和移植免疫学研究进展
13、 教育心理学和团队心理疏导
14、企业短期实践
五、培训进度与学时安排
培训时间:2014.7.15-2014.7.28(7月15日下午报到)。
序号 | 培训项目 | 培训内容 | 学时 | 时间 | 培训形式 | 主讲教师 |
开班仪式 | 报到、开班仪式、管理规定说明 | 4 | 讲授 | 主要负责人 | ||
1 | 专家讲座 | 医学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医学院pbl教学改革工作组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汪青教授 | |
复旦大学的pbl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 | 4 | |||||
2 | 专业建设 | 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教务处长许文荣教授、博导 | |
3 | 专业建设 | “医理工”结合的建系统教学理念在医学技术类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实践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邵启祥教授、博导 | |
4 | 专家讲座 | 干细胞在临床诊断中意义和研究进展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许文荣教授、博导 | |
5 | 专家讲座 | 医学检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和诊断试剂研发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兼职)教授 | |
6 | 专家讲座 |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美国bd公司高级应用专家,应用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的技术支持经理曾令武 | |
7 | 专家讲座 | 核磁共振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德国西门子公司高级应用专家 | |
8 | 专家讲座 | 肿瘤的分子诊断进展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钱晖教授、博导 | |
9 | 专家讲座 | 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的研究进展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姜平教授 | |
10 | 专家讲座 | 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系和医学影像科主任王冬青教授 | |
11 | 专家讲座 | 纳米材料在临床分子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 4 | 项目教学 | 江苏大学附属医学副院长张建新教授 | |
12 | 拓展训练 | 人文素质教育 | 8 | 实践项目 |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12 | 专家讲座 | 医学影像学诊断临床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王冬青教授 | |
13 | 专家讲座 | 肝癌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和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松教授、博导 | |
14 | 专家讲座 | 临床感染和感染免疫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化溪教授、博导 | |
15 | 专家讲座 | 自身免疫学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拟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73首席科学家栗占国教授、博导 | |
16 | 专家讲座 | 移植免疫学研究进展 | 4 | 项目教学 | 第二军医大学王全兴教授、博导 | |
17 | 专家讲座 |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检验研究中的应用 | 4 | 项目教学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赵屹副研究员 | |
18 | 专家讲座 | 病原生物学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邵世和教授、博导 | |
19 | 专家讲座 | 生物芯片技术在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黄新祥教授、博导 | |
18 | 专家讲座 |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研究进展 | 4 | 讲座、交流研讨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胡嘉波教授、硕导 | |
19 | 教学实践环节 | 案例教学实践和总结 | 4 | 实践、实训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朱伟研究员、硕导 | |
20 | 医院实践 | 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 8 | 参观学习 |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焦志军教授、王冬青教授 | |
21 | 企业实践 | 罗氏诊断 | 8 | 参观学习 |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兼职)教授 |
*注:在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影像专业部分学习内容相异时,安排案例教学和临床实训。
六、培训师资队伍
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目前担任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风湿病英文杂志《int j rheum dis》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辑,《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主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973”、“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评委。现为《clinical immunology》《scand j immunology》、《lupus》、《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免疫学杂志》等十余种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
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27年。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多年来主要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
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了973项目(3000万元)。此外还先后负责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华医学专项人才基金及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近二十个研究项目。曾获澳大利亚及美国的研究基金两项。目前,可支配经费逾四千万元。
在immunity、immunology、eur j immunol、cell immunol、arthritis rheumatism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总影响因子逾300。
先后获悉尼大学rnsh“突出成就奖”、westpac“全国年度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国际和国内专利各1项。
陈红松,男,1970年11月出生,汉族,四川省犍为县人,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免疫学研究。回国后一直从事肝病免疫学研究。现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审评专家库成员;北京免疫学会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肝病学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城市医院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全国医院报刊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
王全兴:教授,1964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博士学位。2002年3月获日本human science资助赴日本国立儿童医学研究所作为客座研究员研究二年。主要研究方向:免疫调节与移植免疫。主要研究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机理及免疫耐受的诱导机制,包括新型抗移植排斥免疫制剂、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方法及新机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770282、39900077、30170896、30471634,307)”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负责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二项(负相免疫调节新方法防治同种器官移植排斥的作用及其机理2003cd515503、免疫识别与应答的负相调控机制及其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干预研究2009cb522402,共625万元)、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05pj14004)和nsfc-广东联合资助重点基金项目(mirna对免疫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及其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180万元)。2000年以来在blood、j immunol、am j transplant、transplantation等杂志发表英文论文2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进步三等奖各一、二项,参编《移植免疫生物学》等专著4部。现为中国移植免疫学分会秘书长。
陈红松: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审评专家库成员;北京免疫学会理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肝病学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城市医院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全国医院报刊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等1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已发表论文sci论文50余篇)。先后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和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学者奖励计划。
赵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前瞻研究实验室生物信息研究组组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是国际权威期刊genome biology (sci if:9) 、nucleic acids research (sci if:8.278) 、bioinformatics (sci if:5)和plos one (sci if:4)等杂志的审稿人。主要从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非编码rna参与的蛋白质复杂网络构建及分析、蛋白质复杂网络分析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和人类肿瘤特异的非编码rna基因预测研究。近期在lncrna功能预测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成果对于ncrna生物功能研究及新型核酸药物的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合作开发了国际上第一个ncrna数据库noncode和第一个lncrna功能注释网络服务器ncfans等生物医学数据库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好评。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双色网络的lncrna功能预测系统lnc-gfp。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trends genet 和nucleic acids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sci if达265.878,sci引用超过300次。
汪青: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硕导、上海医学院pbl教学改革工作组负责人,《21世纪中国医学卫生教育改革理念创新项目》特邀研究员。(该项目经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主席lincoln chen、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倡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南大学五家医学教育研究所和国内十余位医学教育知名专家参与)。
许化溪: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博士、教授、博导。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二级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和免疫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感染免疫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丰富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实验室诊断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教学教改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部。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及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
许文荣:江苏大学教务处处长、江苏大学卓越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导。江苏省“ 333工程”二层次学科带头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八五"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医学优秀重点人才、江苏大学拔尖人才、江苏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培育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学会委员,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全国临床检验与血液学检验专业委员会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专业委员会副组长,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会副组长,临床检验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主编,world j gastroenterology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cancer letters,cell proliferation,stem cell dev等审稿专家。主要从事干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和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诊断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教学教改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被他引500余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
邵启祥: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检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博导。校跨世纪“青蓝工作”培养对象,镇江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主持和参与多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和镇江市多项科技进步奖。主要从事树突状细胞的研究,尤其是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近年来从事树突状细胞、treg和强力霉素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主要先后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先后主编、主译和参编20余部有关专著和教材。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镇江分会理事、感染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临床检验杂志编委,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clinical experimental immunology、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和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sci杂志的审稿专家。
邵世和: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病原学系和研究室主任、博士、教授、博导。吉林省卫生厅微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程 “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吉林市青年科技奖和吉林市“三八”红旗手。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江苏省自然基金。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参加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及学术著作编写30余部,其中主编6部、副主编5部。
钱晖: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细胞与分子诊断学系主任,检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博导。兼任《临床检验杂志》编委会常务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江苏省自然基金。先后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0余项。参加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及学术著作编写10余部,其中副主编2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
黄柏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罗氏集团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博士、江苏大学兼职教授。
曾令武:美国bd公司高级应用专家,应用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的技术支持经理。
七、教学管理措施
本培训班教学管理的主要由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依托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开展,实行考勤制。学员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结合考核情况、学员的出勤情况、听课记录、讨论参与程度和个人小结等情况综合考核。培训结束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证书。
八、培训后勤保障
1、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总负责,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
2、教学场所都安排在有空调和多媒体的教室或会议室进行,提供饮用水;
3、学校统一安排干净舒适的快捷酒店和餐厅,为学员学习提供食宿保障;
4、配备1名班主任老师管理日常事务,及时与学员沟通;
5、学校车队为学员到企业实践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6、校内食堂、医院、运动场、图书馆一应俱全,可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