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3    阅读:1488

苏州大学编 (高纲号 045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要求


    《人口与环境》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科)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试者是否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专门知识面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也就必然会产生种种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肌体或感官,并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时,就会引起人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同时注意环境的变化、记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以及想象未来可以发生的情景,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有效地进行自己的事业,社会工作者首先必须了解社会环境的人类行为,即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性的研究。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自学者在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关系。例如,自学者应能够深刻理解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龄前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青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成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


    i、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界定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方法


    ii、考核要求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界定


    1、识记:(1)人类行为。(2)社会环境。
    2、领会:(1)人类行为的界定。(2)人类行为的特点。(3)人类行为的分类。(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5)社会环境的界定。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


    1、识记:(1)认知。(2)感觉。(3)知觉。(4)思维。(5)情绪和情感。(6)意志。(7)人格。(8)社会化。(9)角色。(10)文化。
    2、领会:(1)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分析。(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假设。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


    1、识记:(1)访谈法。(2)同卷法。(3)观察法。(4)实验法。(5)文献法。
    2、领会:(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原则。(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


    i、考核知识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四、发生认识理论


    ii、考核要求:


    一、精神分析理论


    1、识记:(1)本我。(2)自我。(3)超我。
    2、领会:(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1、识记:(1)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3)观察学习。
    2、领会:(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3)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1、识记:(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知需要。(7)审美需要。
    2、领会:(1)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四、发生认识理论


    1、识记:(1)图式。(2)同化。(3)顺应。(4)平衡。
    2、领会:(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3)新皮亚杰主义。


    第三章  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遗传与发展
    二、胎儿发展的阶段
    三、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ii、考核要求


    一、遗传与发展


    1、识记:(1)基因。(2)染色体。
    2、领会:(1)基因传递的基本规律。(2)染色体畸变。


    二、胎儿发展的阶段


    1、识记:(1)胚泡。(2)胚囊。
    2、领会:(1)胚芽期的发展。  (2)胚胎期的发展。(3)胎儿期的发展。


    三、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识记:(1)环境污染。
    2、领会:(1)母亲的身体状况对胎儿发展影响。(2)母亲情绪状况对胎儿发展的影响。(3)环境污染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婴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二、婴幼儿期的动作发展
    三、婴幼儿期的语言发展
    四、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五、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六、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七、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ii、考核要求


    一、婴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1、识记:(1)婴幼儿期。(2)新生儿
    2、领会:(1)新生儿的生理发展。(2)周岁内婴儿的生理发展。(3)1-3岁幼儿的生理发展。


    二、婴幼儿期的动作发展


    1、识记:(1)大运动的发展。(2)精细动作发展
    2、领会:(1)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2)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过程。(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意义。(4)影响动作发展的环境因素。


    三、婴幼儿期的语言发展


    1、识记:(1)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2、领会:(1)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特征。(2)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


    四、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1、识记:(1)短时记忆。(2)长时记忆。
    2、领会:(1)婴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2)婴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3)婴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五、婴幼儿期的性绪发展


    1、识记:(1)婴幼儿面部表情的发展阶段。
    2、领会:(1)婴幼儿情绪的分化。(2)婴幼儿情绪的解释。(3)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绪互动。


    六、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依恋。(2)自我意识。
    2、领会: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2)婴幼儿的社会行为系统。(3)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七、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1、识记:(1)心理自闭。
    2、领会:(1)拒食的矫治。(2)吮吸手指或咬指甲的矫治。(3)心理自闭的矫治。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
    二、学龄前期的动作与语言发展
    三、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
    四、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
    五、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
    六、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ii、考核要求


    一、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


    1、识记:(1)大脑结构的发展。
    2、领会:(1)身高和体重的发民用工业。(2)肌肉和骨骼的发展。(3)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学龄前期的动作与语言发展


    1、识记:(1)内部语言。
    2、领会:(1)动作技能发展的特点。(2)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能力培养。


    三、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注意。
    2、领会:(1)感觉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3)记忆的发展。(4)注意的发展。(5)学习的发展。(6)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四、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


    1、识记:(1)游戏。(2)语言游戏。(3)运动游戏。(4)想象游戏。(5)交往游戏。(6)表演游戏。(7)练习性游戏。(8)象征性游戏。(9)结构游戏。(10)规则游戏。(11)独自游戏。(12)平行游戏。(13)分享游戏。(14)合作游戏。(15)累积型游戏。(16)幻想游戏。(17)假定游戏。(18)自发游戏。(19)教学游戏。
    2、领会:(1)由系在学龄前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中的作用。(2)学龄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五、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4)性别认同。(5)性别角色。(6)性别刻板化印象。(7)道德认识。
    2、领会:(1)自我意识的发展。(2)性别认同的发展。(3)道德的发展。(4)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六、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1、识记:(1)口吃。(2)攻击行为。
    2、领会:(1)口吃的矫治方法。(2)攻击行为的矫治方法。(3)沉迷于电视的矫治方法。

 

    第六章  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学龄期的生理发展
    二、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三、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四、学龄期的学习活动
    五、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
    六、学龄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ii、考核要求


    一、学龄期的生理发展


    1、识记:(1)抑制性条件反射。
    2、领会:(1)身高和体重的发展。(2)骨骼的发展。(3)心血管系统的发展。(4)呼吸系统的发展。(5)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1、识记:(1)书面语言。    
    2、领会:(1)动作技能的发展。(2)阅读技能的发展。(3)语言技能的发展。


    三、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2、领会:(1)思维的发展。(2)感知觉的发展。(3)注意的发展。(4)记忆的发展。


    四、学龄期的学习活动


    1、识记:(1)兴趣。(2)学习的直接兴趣。(3)学习的间接兴趣。
    2、领会:(1)学习动机。(2)学习态度。(3)学习能力。


    一、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自我观念。
    2、领会:(1)自我意识的发展。(2)道德的发展。(3)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六、学龄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1、识记:(1)儿童多动症。(2)儿童焦虑症。(3)强迫症。  (4)学习障碍。
    2、领会:1)心理障碍的矫治。(2)交往障碍的矫治。(3)学习障碍的矫治。
   

    第七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二、青少年斯的认知发展
    三、青少年期的情绪发展 
    四、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五、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ii、考核要求


    一、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1、识记:(1)生长陡增。(2)第二性征。
    2、领会:(1)身体外形的变化。(2)生理机能的发展。(3)性器官的成熟。


    二、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经验型逻辑思维。(2)理论型逻辑思维
    2、领会:(1)思维的发展。(2)观察的发展。(3)记忆的发展。


    三、青少年期的情绪发展


    1、识记:(1)情绪发展的两极性。(2)心理性断乳。(3)代沟。(4)代际关系。(5)逆反心理。
    2、领会:(1)情绪发展的两极性特征。(2)情绪发展的自我调节。


    四、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2)价值观。
    2、领会:(1)自我意识的发展。(2)道德的发展。(3)价值观的发展。(4)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五、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1、识记:(1)反抗。
    2、领会:(1)反抗情绪的调适。(2)挫折教育。

 

    第八章  青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青年期的身心发展
    二、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三、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青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ii、考核要求


    一、青年期的身心发展


    1、识记:(1)社会角色。
    2、领会:(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3)社会角色的变化。


    二、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
    2、领会:(1)思维的发展。(2)基本能力的发展。


    三、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人生观。(2)社会观。(3)人际观。(4)审美观。(5)幸福观。(6)宗教观。(7)友谊。(8)爱情。
    2、领会:(1)人生观的发展。(2)友谊和爱情的发展。(3)心理适应。


    四、青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1、识记:(1)角色冲突。
    2、领会:(1)角色冲突的表现。(2)角色冲突的调适。
    3、应用:(1)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

 

    第九章  成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成年期的身心发展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三、成年期的家庭生活
    四、成年期的职业发展
    五、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六、成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ii、考核要求


    一、成年期的身心发展


    1、识记:(1)中年危机。
    2、领会:(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智力发展模式。(2)同辈效应。
    2、领会:(1)智力发展的特点。(2)影响成年人智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三、成年期的家庭生活


    1、识记:(1)婚姻状况。
    2、领会:(1)家庭生活的特点。(2)父母与子女的互动。


    四、成年期的职业发展


    1、识记:(1)成年人重新就业的障碍。
    2、领会:(1)职业发展的特点。(2)职业适应的表现。(3)影响成年人职业适应的社会环境因素。


    五、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更年期。
    2、领会:(1)人际关系的发展。(2)心理适应。


    六、成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1、识记:(1)神经衰弱。(2)成人焦虑症。(3)疑病症。
    2、领会:(1)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2)行为问题的调适方法。

 

    第十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i、考核知识点


    一、老年期的身心发展
    二、老年期的认知发展
    三、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老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ii、考核要求


    一、老年期的身心发展


    1、识记:(1)老化。(2)老龄化。(3)退休。
    2、领会:(1)老化的生理表现。(2)老化的心理表现。(3)老龄化对老年人角色变化的影响。


    二、老年期的认知发展


    1、识记:(1)自我中心主义。
    2、领会:(1)思维的变化。(2)记忆的变化。(3)智力的变化。


    三、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识记:(1)死亡。
    2、领会:(1)自我意识的发展。(2)人际交往的特点。(3)生死观的发展。


    四、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1、识记:(1)心理卫生。
    2、领会:(1)老年人常邮的心理疾病。(2)老年人心理卫生的原则。(3)老年人心理卫生的内容。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并进而提出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使自学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记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


    应用:在知识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学方法指导


    1、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第一章介绍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础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基本理论,要求考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理论。第三章至第十章,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将人类行为分为胎儿期的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学龄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青年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要求考生掌握各个阶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起来。对待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考生在社会生活中多少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考生应该学会运用其中的理论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防止考生在自学中出现各种偏向,以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4、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5、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的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提高和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这里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不能混淆。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是研究人类行业与社会环境的(  )
    a、心理学取向    b、社会学取向    c、文化人类学取几    d、社会工作取向


    2、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者是(  )
    a、佛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华生    d、斯金纳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人类行为的特点有(  )。
    a、适应性               b、多样性
    c、变化性               d、可控制性
    e、整合性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
    a、生理需要求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四、简答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假设。
    2、班图拉的观察学习过程。


    五、论述题


    1、试述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2、试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结构。


关键词:27034 人口与环境
  •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