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学院编 (高纲号 0791)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
江苏文化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类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江苏历来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地区,江苏文化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中国文化中的共同特性;又有鲜明的地方个性色彩。本课程旨在展示江苏文化发展的大致风貌,探讨江苏文化演变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使应考者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江苏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悠久的历史传演变化过程中,是怎样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化特性,灿烂辉煌的江苏文化,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至今犹存的江苏文化特征。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十六章,考生在对江苏文化界定、沿革发展和基本特征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江苏语言文化、江苏经济文化、江苏科技文化、江苏教育文化、江苏学术、江苏文学、江苏书画艺术、江苏宗教文化、江苏园林文化、江苏饮食文化等内容,在全面认识江苏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要求如下:
1、江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考者学习和掌握江苏文化史的内容,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全貌,对于认清江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状,形成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有着积极作用,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2、应考者应在自学和辅导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江苏文化史的有关基础知识,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江苏文化史的现象特征,把握江苏文化发展的脉络,解决江苏文化史的诸问题,形成对江苏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江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有鲜明的个性化地方特色。考生应理解江苏文化的个性化特征,感受江苏文化独特的魅力,揭示江苏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把握省情。
4、应考者在学习江苏文化史时,应参考有关中国文化史和江苏地方史的内容,两者相互对照,既认清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也应注重江苏文化自身的历史特色。既把握江苏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脉络;也理解江苏文化发展与之应有关系,做到宏观与微观认识的有机结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江苏文化史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变化。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江苏文化特征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对江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界定,并对江苏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以揭示其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理解和认识江苏文化的基本定位和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领会江苏文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江苏文化是由不同区域文化所组成的基本分布概况。
3、熟练掌握江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
第二章 江苏文化沿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对江苏文化的沿革进行了阐述,并探讨江苏不同历史时期建制文化、经济文化、学术文化、教育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理解和认识江苏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文化不同时期发展的概况和基本特点,以认清江苏文化发展的渊源流长和悠久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考古文化沿革发展和基本概况。
2、掌握江苏上古文化和中古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状况。
3、熟练掌握江苏近古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概况。
4、掌握江苏文化发展沿革的总体脉络与基本线索。
第三章 江苏语言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语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了江苏境内吴方言文化、江淮方言文化、徐州方言文化的特点与特征,阐述了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语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江苏语言文化区划分的基本内容;知道江苏境内不同方言文化的特点;把握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考核 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领会江苏语言早期发展中的中原化发展历程。
2、掌握江苏方言区域划分的分布概况。
3、掌握江苏不同方言文化的基本特点。
4、熟练掌握江苏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第四章 江苏经济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农业经济文化,手工业经济文化、商业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与特点;阐释了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要求
了解具有鱼米之乡特色的江苏农业经济文化的概况与特征;认识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江苏手工业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与特征;把握繁荣兴盛的江苏商业经济文化的脉络与特点;理解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农业经济文化的发展概况。
2、掌握江苏手工业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3、掌握江苏商业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
4、熟练掌握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第五章 江苏科技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科技文化的发展类型和观念上的认识;从深远流长的农业科技、悠久发达的陶冶技术、饮誉中外的纺织工艺等方面,展示了江苏科技文化发展的面貌。
(二)学习要求
认识江苏科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农业科技文化中的水利技术;理解江苏农学家的农业科学思想;把握江苏境内青铜冶铸技术与特征;知道紫砂器的工艺和特点;了解纺织工艺的发展概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科技文化的内涵特征。
2、掌握江苏农业文化中水利技术的发展概况。
3、掌把江苏古代农学家陈旉和徐光启的农学思想。
4、熟练掌握江苏境内青铜器的文化特征。
5、掌握江苏宜兴紫砂器的工艺水平与特征。
6、领会苏绣的工艺特色及对海外的影响。
第六章 江苏教育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教育的发展沿革;阐释了江苏教育文化中研习并重、培育英才;传播民主、追求进步;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打开国门、洋为中用的发展特色。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教育发展的脉络与沿革;把握江苏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江苏教育历史上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理解“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在江苏教育发展实践中的概况;把握江苏近代洋务教育发展的成果及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领会江苏教育发展沿革的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2、掌握江苏教育史上书院发达的概况与特点。
3、熟练掌握江苏历史上书院反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社会历史原因。
4、领会宋代江苏教育家胡瑗“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5、熟练掌握江苏近代学者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事迹。
6、领会江苏近代洋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7、掌握近代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江苏学术
本章介绍了江苏自古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和有代表性学术人物的事迹及成果;探讨了江苏学术文化繁荣的原因;分析了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阐述了江苏学术之文出现的新局面。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知道江苏古代优秀学者的事迹与成就;理解历史上江苏学术文化繁荣的原因;把握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掌握近代以来江苏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学术文化两优良传统的内涵实质。
2、掌握历史上江苏著名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3、领会六朝江苏学术文化发展的原因。
4、熟练掌握明清苏学术文化的发展倾向。
5、领会江苏学术文化难以克服的先天弱点。
6、掌握近代以来江苏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第八章 江苏文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江苏文学家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归纳各个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发展特征;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有代表性文学家在文坛所取得的成就;理解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成就与总体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3、领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江苏文学地域特色。
4、熟练掌握明清时期江苏文学评论发展概况。
5、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文学家在文坛中所取得的成就。
6、领会江苏近代新文学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
7、掌握江苏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九章 江苏书画艺术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绘画艺术的渊源、著名画派、有影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阐述了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貌及有影响的书法流派和书学理论。
(一)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知道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把握有代表性的江苏画家的艺术成就;理解历史上江苏画家的绘画理论;了解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把握苏州吴门书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理解历史上江苏书法家的书法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绘画艺术的发展概况。
2、掌握苏州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3、掌握“金陵八家”和“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风格。
4、领会近现代江苏绘画艺术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5、熟练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江苏绘画艺术的理论及其发展变革。
6、领会江苏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
7、掌握江苏书法艺术代表性人物所取得的成就。
8、掌握“吴门书派”书法艺术的地位及影响。
9、熟练掌握江苏历代的书法理论及对我国书法艺术所作的贡献。
第十章 江苏建筑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有代表性的江南民、古桥与古塔、城廓和陵墓的建筑特色,展示了江苏的建筑艺术。介绍了名誉中外的苏州苏绣、宜兴紫砂器、扬州玉器和漆器的艺术风格,展示了江苏民间工艺的发展风貌。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特色;知道有代表的桥与塔的作品;把握明代南京城与近现代南京中山陵与雨花台的建 筑风格;了解苏州苏绣的起源和艺术特点;把握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风格;知道扬州玉器与漆器在工艺上所取得的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代表性景观。
2、掌握江苏境内有代表性的古桥与古塔的建筑工艺。
3、熟练掌握明代南京城的规模和建筑特色。
4、掌握近现代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的建筑风格。
5、领会苏州苏绣的发展概括与艺术特点。
6、掌握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概况与艺术风格。
7、熟练掌握扬州玉器和漆器有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 江苏宗教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境内道教、佛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发展的概况;阐释了在江苏宗教文化发展历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宗教人物。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道教的发展概况及有代表性道教人物的事迹;认识江苏佛教的发展概况和有影响的佛教派别;知道天主教在江苏传播和近代基督教在江苏发展的概貌及其影响;掌握伊兰教在江苏发展原因并理解江苏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历史上有代表性道教人物的思想。
2、掌握江苏历史上产生重要作用的佛教派别。
3、领会江苏天主教会的发展概况及作用。
4、掌握明代南京回族人口增加的原因。
5、熟练掌握江苏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第十二章 江苏园林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揭示了江苏园林艺术的影响;阐释了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和意境之美。
(二)学习内容
了解江苏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知道新中国建立后江苏园林建设所发生的新面貌;把握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理解江苏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江苏园林建筑所发生新面貌的原因。
3、熟练掌握江苏园林艺术在国内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4、领会江苏园林艺术的特点。
5、掌握江苏园林艺术的意境之美。
第十三章 江苏饮食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概述了江苏饮食文化的内容;阐释了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知道饮食文化中突出的节日;把握江苏菜系的概况;理解江苏文士与饮食文化的参与;阐释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饮食文化的起源。
2、掌握饮食文化中突出的节日。
3、掌握江苏菜系的分类与概况。
4、领会江苏文士参与饮食文化的活动。
5、掌握江苏传统习俗中节日的饮食文化特点。
6、熟练掌握江、苏饮食文化的特色。
第十四章 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释了江苏文化的差异性,介绍了秦汉时期草莽文化、隋唐时期城市文化、明清时期古典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二)学习要求
了解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性;知道江苏文化对秦汉中华草莽文化的贡献;把握江苏文化对隋唐城市文化的影响;理解江苏文化对明清古典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2、掌握江苏文化对中华秦汉时期草莽文化的贡献。
3、熟练掌握扬州成为中华隋唐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
4、掌握吴文化对中华明清古典文化的影响。
第十五章 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况;阐释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径;概要叙述了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和重要人物。
(二)学习要求
了解历史上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概况,知道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途径;把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历史上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概况。
2、掌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途径的概况。
3、领会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
4、熟练掌握江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事迹。
第十六章 江苏文化发展战略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江苏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提出了江苏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定了江苏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途径。
(二)学习要求
了解“文化大省”口号的提出;知道江苏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掌握江苏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其重点和阶段性目标;理解江苏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江苏文化大省的内涵和外延。
2、掌握江苏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3、掌握江苏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4、领会江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途径。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考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要求,其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知道和记忆基础的知识点和体系,并能归纳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内容要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释。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理论,正确记忆和理解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能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和核心内容,并能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加以熟练地应用。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江苏文化史论》,王长俊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历史学(师范类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难度大,考生在自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认真阅读考纲第一部分和教材“第一章”的内容,以了解课程的性质、对象、知识框架结构,使今后的学习能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在阅读每一章教材内容之前,应考者认真阅读考纲中所列出的本章考核的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时做到心中有数。
3、应考者在阅读教材时,应根据考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记忆和理解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其本理论必须认真把握,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较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考纲中未列入的内容,而教材中又有的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纲对本课程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各章节的知识点。
2、应掌握考纲中列出知识点要求及应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考生进行辅导时,应按指定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依据,不得随意增删考纲,不得脱离考纲的要求。
4、辅导时,应注重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理解记忆知识,带着问题探究,依靠自己把握”的学习方法。
5、辅导中应抓住基础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帮助应考者在自学的基础上,梳理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对应考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重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鼓励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动手应用的能力。
7、要求应考者依据考纲全面复习,不要押题猜题和搞题海战术,防止以做习题来代替正确学习方法的养成的不良倾向。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是有差异的,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难易不同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考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列入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和节,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40%,掌握40%,熟练掌握20%。
3、试题难易度要合理,具有适当的区分度,可分为四档:较易、易、较难、难,这四档试题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具有楚汉文化特征,体现巍巍雄风为标志的区域性文化是
a.吴文化 b.徐淮文化 c.淮扬文化 d.金陵文化 (b)
二、填空题
如:评点《水浒传》,并取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罕见成功的作者是金圣叹,这是对中国文学批评“工具”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三、名词解释
如:吴门画派明代中叶前后,出现于苏州地区的画家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又称“明四家”。吴门画家虽重摹古,但更重写实,极大地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其在画坛上的影响深远。
四、简答题
如:简要阐释明代江苏农学家徐光启的农业科学思想。
徐光启是明未江苏松江人,较早接受并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者,其代表作《农政全书》,以屯田、水利、备荒为重点,是一部将个人研究成果与前人经验熔于一炉的农业科学巨著。他的农业科学思想体现在:首先讲究实际,反对脱离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并亲身参加农业生产,以取得实际经验;其次灵活运用,体现了破除迷信,反对保守的科学思想,他总结了种植甘薯的三大优点,根据适当气候条件和精耕细作取得高产;再次是系统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如屯垦,水利、荒政等农业生产政策,并加以系统总结,形成真系统综合性的农业科学思想,并体现在自己的著作《农的全书》中。
五、论述题
如:论述江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阶段性目标?
江苏文化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必须与江苏省2010年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相配套,同步实施。其战略重点目标是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善现存文化人才的队伍结构,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根据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实现的阶段性和时效性。这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过程。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文化建设目标作多时段的划分并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值。
第一阶段:(1998-2000年)是确立跨世纪文化战略并初步形成战略目标框架时期。其重点任务在于努力解决我省现阶段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奠定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基础。
第二阶段:(2001-2005年)是初步形成现代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时期。其战略重点在于加大改革力度,改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运行质量,努力促使江苏精神文明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使文化在与全省社会经济逐步协调的基础上快速前进。
第三阶段:(2006-2010年)是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期。届时要求完备全省文化设施,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改善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促进全省文化事业和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初步达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