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近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内容涵盖1640——1918年期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实质,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各大国为争夺霸权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以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并重点剖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该课程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近代国际关系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该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它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15章。在对近代国际关系史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规律以及主要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近代国际关系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 近代国际关系的分期问题。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时间跨度约280年,其进程可分为两
大时期,即第一时期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第二时期是从1871年普法战争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时期是作为新兴的经济政治力量的资产阶级在欧洲和世界扩展的时期,也是全球化国际关系逐渐形成的时期。其特点的国际矛盾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呈多种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即从17世纪中期到17世纪末;从17世纪末到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从1814年到1871年。第二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期,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为纽带的全球性国际关系最终形成的时期。根据帝国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时期分为3个阶段,即19世纪最后3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4—1918年。
2、 每一时期和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和主要内容,尤其是全球化国际关系的
形成与发展过程。
3、 在“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综合国力的发展与变化是导致国际关系中矛
盾发展与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序言(免)
第一章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荷法三国的角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内容,体现出近代国际关系的端倪,解析了这一时期欧洲国际关系的走向与脉络。其中包括17世纪初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英国的崛起、法国的称霸,以及英法之间的角逐与对抗,直至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特征与特点以及变化规律;英、法、荷之间的合作、联盟、周旋、对抗及战争的情况;从三十年战争到七年战争期间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领会:英、法、荷三国之间同盟关系的变化;三国之间的主要条约和战争;资产阶
级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以及英国的逐渐崛起;路易十四与法国的对外战争以及其称霸过程中的兴衰;荷兰的衰落。
4、 掌握:三十年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果;英荷商业战争、法荷战争;英法之间的争
霸斗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5、 熟练掌握: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尼亚和约》、三次英荷战争、西班牙王位战争、
“大同盟”战争、《乌特勒支条约》、七年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二章 俄国的兴起及其侵略扩张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俄国的对外扩张活动。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国力逐渐增强,进而跻身于欧洲列强的行列,其对外扩张随之进行。以夺取出海口为目的,俄国分别进击波罗的海和黑海。在这过程中,它主谋了对波兰的瓜分,制造出危及奥斯曼土耳其的“东方问题”。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17—18世纪俄国国力的增强的原因;俄国的外交政策及对外扩张的走向;俄国夺取出海口的谋略与活动;北方战争与《尼斯塔得和约》;俄国对波兰的干涉,瓜分波兰的过程与结果;“东方问题”的由来与实质;俄土战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俄国夺取出海口的政策及其实施;彼得一世与俄国的扩张;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国的扩张;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与“东方问题”的提出。
2、掌握:远征亚速;北方同盟与北方战争;1768—1774年俄土战争的战况与结果、171787—1792年
3、熟练掌握: 《尼斯塔得和约》;瓜分波兰的经过;《雅西和约》。
第三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
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8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与调整。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英国企图利用法国革命的动乱进一步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是的势力,并夺取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俄国企图乘势向欧洲渗透;普鲁士和奥地利一方面害怕受到法国革命波及,另一方面也试图借机发展势力。“反法同盟”由此形成。而法国则全力抗击外来的侵略,并取得胜利。然而,这样的反侵略战争逐渐演变为法国的扩张,拿破仑战争使法国的扩张达到极限,但法国最后战败。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18世纪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英国的图谋、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既定政策;“反法同盟”的形成与行动;法国的反击与奥普干涉的失败;法国督政府与执政府的对外战争与外交,拿破仑的远征;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与外交;英法关系的恶化与矛盾的加剧; “反法同盟”的数次起落;大陆封锁政策的提出与效果;拿破仑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兵败俄国后的法国;俄国对欧洲和中亚的扩张与渗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欧洲主要国家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与对策;英国与“反法同盟”以及它的纠集与行动,法国的反击;拿破仑对意大利和埃及的远征;大陆封锁政策的内容;欧洲民众对拿破仑入侵的不满与反抗;1814年《巴黎和约》。
2、 掌握:《皮尔尼茨宣言》、《吕内维尔和约》、《亚眠和约》;莱茵联邦的建立;大陆封
锁政策的实施效果;1809年《维也纳和约》;莱比锡战役与法国的战败;《肖蒙条约》;俄国在北欧、巴尔干、中东的扩张与侵略;《布加勒斯特和约》;《古利斯坦和约》;《土库曼恰伊和约》。
3、 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英法对抗的过程;《提尔西特和约》;1812年拿破
仑进攻俄国;拿破仑帝国的结束。
第四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其瓦解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国际格局,维也纳会议标志了这一新的格局的确定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为维护这一现状而组建的“神圣同盟”打着“正统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旗号干预欧洲国家的内政。俄国在欧洲的势力大为提高,以“欧洲宪兵”的身份,过问着欧洲事务。而欧洲各国对维也纳体系的不满与日俱增,导致进入20年代后出现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欧洲协调”逐渐破裂,“神圣同盟”名存实亡。欧洲1830年革命对维也纳体系构成巨大冲击,1848年革命宣告其瓦解。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维也纳会议的任务与原则;维也纳会议上各国的利益与政策,大国之间的争夺,《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拿破仑帝国的最终崩溃与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与“欧洲协调”;欧洲1820年革命运动的兴起,神圣同盟对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的镇压;欧洲大国对法国七月革命的态度;俄国充当“欧洲宪兵”;欧洲1848年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维也纳会议的进程;《维也纳秘密同盟条约》与《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欧洲1820年革命运动的兴起;欧洲1830年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比利时革命与五大国伦敦议定书;
2、掌握:维也纳会议上大国的各自利益与彼此间的矛盾冲突;法国的对策;1815年《第二次巴黎和约》;“欧洲协调”;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欧洲大国对法国七月革命的态度;波兰革命与俄国的镇压;
3、熟练掌握:维也纳会议的任务与原则;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特罗保会议、维罗纳会议等;欧洲1848年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
美洲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北美独立战争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美洲国家关系,其主要内容是美国与欧洲国家以及美国与美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英国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是美洲国家国际关系的开始,北美独立战争不仅对英美两国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欧洲国际关系和美洲国际关系也发生了许多重要作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体系,欧洲国家对此极为关注,并适时介入,使得独立战争和美国的胜利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内容。独立战争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二是加强其在美洲地区的影响。以领土扩张为内容的西进运动是美国国家建设的要点,这也构成了美国外交中的内容之一。因19世纪南北战争的酝酿与发生而对欧美国家产生的影响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时期的国家关系,英国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矛盾的生成与恶化,独立战争的爆发,欧洲国家的介入,《独立宣言》与美国独立;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关系;美国与美洲国家的关系,“门罗宣言”的内容与作用;服务于西进运动与领土扩张的美国外交。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英国与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破裂;“武装中立原则”的主要内容;路易斯安那的“购买”;西进运动与领土的扩张;南北战争。
2、掌握:萨拉托加战役的影响;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杰伊条约》;《法美
同盟条约》;美英1812—1814年战争与《根特条约》。
4、 熟练掌握: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欧洲国家对独立战争的态度与介入;“xyz事件”
与美法新约;“门罗宣言”的内容、实质及作用。
第六章 “东方问题”的发展与克里米亚战争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东方问题”的由来、内容、性质与影响等,以及19世纪上半期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冲突、外交活动直至军事冲突。近代以来,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一方面是巴尔干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加强了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与渗透。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使得欧洲国际关系因此而更加错综复杂。俄国凭借“欧洲宪兵”的地位与力量,努力向欧洲发展,而英国等国则竭力阻止俄国的西进势头,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受挫。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东方问题”的由来、内容性质与影响,希腊起义、俄国与“东方问题”的发端;列强对“东方问题”的立场与策略;19世纪30—50年代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合作与冲突,土耳其与埃及之间的战争以及围绕海峡问题,俄国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争夺与对立;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俄国的外交活动,英国的既定政策,战争期间的各自的外交活动,结束战争的谈判以及战争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希腊独立运动与希腊起义;“东方问题”的由来、内容性质与影响;列强对“东方问题”的立场与策略;列强对待希腊起义的基本立场;两次土埃战争与列强的合作和冲突;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地位的下降;
2、掌握:《彼得堡议定书》和《伦敦条约》;1826年俄土战争、《阿德里安堡条约》和
《伦敦议定书》;第一次土埃战争与《温加尔·斯克利西条约》;第二次土埃战争与《伦敦协定》;圣地管辖权问题与缅什科夫使命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危机中的外交和战争的来临;克里米亚战争初期的外交活动。
3、熟练掌握:土埃冲突的解决与《海峡公约》;“维也纳四点”;维也纳谈判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陷落;《巴黎和约》与克里米亚战争影响。
第七章 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列强对
印度、印尼、日本和中国的侵略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在亚洲地区的侵略与扩张活动,及其对欧亚洲地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殖民化改变了印度的社会演进方向,印度由此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16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就开始了对印尼的争夺,荷兰在这场争夺中获胜,印尼成为其殖民地。从16世纪起,日本开始受到欧洲国家的渗透,幕府政府予以阻断。19世纪50年代,美国终于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导致其“开国”。日本社会推翻了幕府政府,进行了社会改变——明治维新,因此逐步成为东亚的新兴强国。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与外界的往来增多。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17世纪以前亚洲诸国的社会性质与结构,欧洲列强殖民活动的手法与实质;欧洲列强在印度的争夺与英国的胜出的过程;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化以及印度社会的变化;印度民族大起义及其影响;西方国家对印尼侵略的开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活动;19世纪荷兰对印尼的统治;日本的开国过程与影响;幕府政权被迫签定的一系列条约;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作用;19世纪中期中外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西方国家在印度的早期活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化;荷兰对印尼的殖民活动;日本的开国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关系。
2、掌握: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印度民族大起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
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戊辰战争和明治维新。
3、熟练掌握:联合东印度公司;“红溪事件”;《神奈川条约》和《安政条约》;两次鸦片战争。
第八章 意大利统一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统一是欧洲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本章介绍的是这一事件在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欧洲国际关系对它的作用与影响。时至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维也纳体系的正统原则所维系的意大利分裂愈加不得人心,而这统一的趋势也震动着欧洲。在统一运动中,实力相对雄厚的撒丁王国居于重要的位置,其首相加富尔统一意大利的设想与计划为广大意大利人所接受,撒丁因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而使其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得到英法等国的支持。撒丁周旋于错综复杂的欧洲国际关系,为自己营造出有利的国际环境,意大利的统一也逐步完成。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撒丁法国反奥战争的大致过程,撒丁与法国各自的利益与意图;撒丁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与行动,以及英法等国对意大利统一的态度;奥地利与意大利的分裂以及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处境;统一运动与意大利王国的建立;法国的利益与法国的态度变化;加里波第进军两西西里;意大利统一的完成以及罗马问题的解决。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法国与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的建立;意大利统一的完成;
2、掌握:加富尔统一意大利的计划以及实施;法撒奥战争以及欧洲列强的态度;《维拉法朗卡预备和约》;中北部意大利的归属问题;《都灵条约》;威尼西亚的归并问题;
3、熟练掌握:加富尔其人及其统一意大利的计划;加里波第其人及进军两西西里;罗马问题的解决。
第九章 德国统一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19世纪中期德国的统一是欧洲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本章介绍的是这一事件在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欧洲国际关系对它的作用与影响。普鲁士以其国家实力和外交优势而成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中坚力量。时至19世纪中期,德国的统一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大致完成,只剩少数地区尚处局外,因此,这些地区的归属问题既是德意志统一运动完成的最终任务,又是当时欧洲国际关系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所谓的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之争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对德意志统一主导权的竞争,它不仅事管德意志的统一,而且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普鲁士凭借实力与外交,在竞争中胜出。作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所奉行的外交策略和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卓有成效的,为德意志统一运动营造出有利的外交环境,英俄等列强的态度大大便利了德国的统一。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德意志统一运动中的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之争,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实力对比;俾斯麦其人及“铁血政策”,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及外交活动;欧洲列强(英、法、俄等国)对德意志统一运动的态度;三次王朝战争的结果以及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德国统一与欧洲国际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德意志统一运动中的大德意志道路与小德意志道路之争,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实力对比;波兰问题与普俄关系,以及俄国对德意志统一的态度;比亚里茨会晤与欧洲列强对对德意志统一运动的态度;普法战争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国统一的完成;
2、掌握:俾斯麦其人及“铁血政策”,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及外交活动;石勒苏益格—荷
尔斯泰因问题,普奥对丹麦的战争;普意同盟,普奥战争;卢森堡问题与普法关系的恶化;普奥战争后法国对德国统一的态度及其相关的活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3、熟练掌握:《加斯泰因公约》;《布拉格和约》与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爱姆斯电报》,
普法战争的爆发;《法兰克福和约》与《伦敦海峡公约》。
第十章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欧洲各国围绕着与奥斯曼土耳其而进行间的争斗与较量。普法战争后,德法矛盾成为影响欧洲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德国竭力遏制法国,以保持战后所获得的优势;而法国则努力恢复国力,力图重获战前的欧洲大国地位。德法之间的抗衡是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影响重大。奥斯曼土耳其的进一步衰落以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运动以及欧洲国家的介入,导致近东地区危机四伏,欧洲国际关系与这地区的事务紧密相联。这是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的新变化,战后的德法关系;德国欧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法国的基本国策与战略目标;德法各自的外交策略与活动;三皇同盟与欧洲国际关系;三皇同盟中的德俄关系变化,以及法国的反应;三皇同盟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近东危机的由来、内容与形式;奥斯曼土耳其与巴尔干地区各民族的关系;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与关注;欧洲国家与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与和平。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的新变化;德国欧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法国的基本国策与战略目标;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奥斯曼土耳其与巴尔干地区各民族的关系;
2、掌握:普法战争后战后的德法关系;德法各自的外交策略与活动;三皇同盟与欧洲国际关系;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与关注;欧洲国家与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与和平;《柏林条约》。
3、熟练掌握:三皇同盟的建立、内部关系及瓦解;黑塞哥维那反土起义与列强的态度;
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塞土战争;俄土战争与柏林会议;《圣斯特法诺和约》。
第十一章 三国同盟与俄法同盟的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9世纪后期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三皇同盟解体后,德俄矛盾取代德法矛盾而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在欧洲的国际格局中,逐渐形成德奥意大利三国同盟与以法俄同盟,两大同盟不断扩大,竞争与较量日益激烈,欧洲国际关系日显复杂,其对抗性与日俱增。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德俄矛盾的生成与深化,以及对欧洲国际关系的作用与影响;德奥同盟与德奥意同盟的建立,俾斯麦的欧洲政策与举措;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意大利的变化与活动;保加利亚危机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俾斯麦去职后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法俄关系的接近与法俄结盟;欧洲大陆上两大联盟对立的格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19世纪后期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对抗;保加利亚危机与三国同盟体系的加强;俾斯麦去职后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变化内容;法俄“军事协定”与法俄同盟的建立。
2、掌握:德俄矛盾的生成与内容;从德奥同盟到德奥意同盟的演变过程;俄英关
系及矛盾;意法矛盾与三国同盟的建立;法俄“政治协定”的签订;英国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
3、熟练掌握:两次《地中海协定》;德俄《再保险条约》;法国舰队访俄。
第十二章 19世纪70—90年代列强夺取殖民地高潮
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9世纪最后30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展开的瓜分世界的斗争。此时为资本
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而大肆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彼此间也因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时至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亚洲和非洲是它们争夺的主要地区。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俄、德、英等国对西亚的众多主要集中在奥斯曼土耳其的亚洲领土部分;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马嘉理案件与中英《烟台条约》,英国吞并缅甸,法国侵略越南与中法战争,俄国侵略中国新疆;英法在北非的扩张;列强在刚果河流域的争夺;英法意在东非的角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甘达马克条约》、1885年《伦敦议定书》;《顺化条约》;《阿瓦吉亚条约》和《中俄伊犁条约》;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2、掌握:埃及的“欧洲人内阁”,阿拉比与埃及祖国党;1881年《巴尔杜条约》;利奥波德二世与1876年“国际地理学会议”;斯坦利的活动;1885年《柏林会议议定书》。
3、熟练掌握: c-c计划,v-s计划;《乌西阿利条约》,阿杜瓦战役与《亚的斯亚贝巴
条约》;法绍达危机。
第十三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欧美列强利益冲突与实力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格局的变动。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欧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随之雀起。帝国主义各国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美西战争是早期帝国主义战争之一,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扩张的开始,“门户开放”政策是它针对中国的既定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是其控制拉丁美洲的国策。列强在南非及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此起彼伏,英布战争是在这区域爆发的另一场早期帝国主义战争。甲午战争的战败使中国遭遇列强的掠夺,胶州湾、大连、旅顺等地分别被德国和俄国所“强租”,而义和团的斗争则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借口。为了对付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英国与日本缔结了“英日同盟”,于是,在英国的支持下,又一场早期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后,列强在亚洲地区的扩张有增无减。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国际关系在主要矛盾的转化,英德矛盾的由来以及主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帝国主义各国军备竞赛与海牙和平会议;美国的殖民扩张,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列强对南非及太平洋岛屿的争夺,英布战争;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三国干涉还辽;“强租” 胶州湾、大连、旅顺等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中俄关系;英日同盟与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20世纪初列强在亚洲的渗透与扩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帝国主义各国军备竞赛与海牙和平会议;英德海军军备竞赛;20世纪初列强在亚洲的渗透与扩张。
2、掌握:英德矛盾的由来、主要内容以及矛盾的加深;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列强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三国干涉还辽;英日同盟与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高平—鲁特协定》;《日俄密约》;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3、熟练掌握:“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强租” 胶州湾、大连、
旅顺等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麦克马洪线”。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中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深与冲突激化的情况。《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协约国的最终形成,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与日俱增,战争危机此起彼伏,战争已不可避免。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协约国的最终形成及其与同盟国斗争的加剧,英德海军竞争与军备竞赛,1904年《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协定》;战争危机,冲突事件与地区战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协约国的最终形成,1904年《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协定》;英德海军竞争与军备竞赛;
2、掌握: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波斯尼亚危机,波斯尼亚问题与布赫劳协议,奥匈并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大国的斗争,意俄《拉科尼基协定》与德俄《波茨坦协定》;第二次摩洛哥危机,阿加迪尔事件,德法《关于摩洛哥的专约》与法摩《非斯条约》;意土战争与《洛桑和约》,英法海军协定;巴尔干同盟的建立,第一、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十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的变化等内容。战争危机的加剧、主要矛盾的加深及冲突的激化终于导致战争的爆发,战争进程与外交活动并进而行;战争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集体内部对产生了重新整合,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活动频繁而激烈;日本参战,觊觎中国山东;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战争格局;战争最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协约国与同盟国集团的整合及其军备竞赛;各交战国的战争计划;战争初期两大军事同盟内部纷争,以及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活动;战争期间,日美在中国的扩张活动;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与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与战争的结束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协约国与同盟国集团的整合及其军备竞赛;各交战国的战争计划;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俄国十月革命与战争的结束。
2、掌握:萨拉热卧事件;七月危机;战争进程;协约国的内部纷争,意大利与两大军事同盟;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活动;日本的参战与奴役中国的“二十一条”;美日《蓝辛—石井协定》;美国参战;1917年《告俄国公民书》,《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同盟国成员国的陆续投降与同盟国的最终瓦解,《协约国对德国停战协定》。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次的要求,他们的含义是:
1、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
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练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恰当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 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等;
3、 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下册,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的内容多,综合性强,自学者在中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课程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线索,以便以后的学习能够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
2、学习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力求做到尽可能多的乃至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要点,请勿仅为应试而拘泥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提示。该提示仅为便利自学,而非本课程考试试卷内容的暗示。
4、 应考者应熟悉本课程所指定的教材,而无须自行再另选其他教材,该教材的每章节
后的习题具有参考价值,应予重视,但勿将此作为猜题的依据。
5、以求实的态度和刻苦的作风进行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以此为纲,纲举目张。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辅导者应熟知考试大纲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 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请勿自行增
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内容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
4、辅导工作应以启发引导为原则,其重点应置于帮助应考者对本课程内容与理论的掌握,提高应考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及的要求均为考试内容,试题覆盖至各章,覆盖率为100%。
2、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提出的“领会”、“掌握”和“重点掌握”等3个能力层
次的要求仅针对自学,而非是试题难易程度的标准。
3、试题难易程度档次分为“易”、“较易”、“较”和“难”,其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题可能采用的题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
5、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标准为百分制,60分为及格成绩。
附录 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
在19世纪列强瓜分非洲的争夺中,英国的计划被称为( )
a. “二s计划” b. “二f计划” c. “二m计划” d. “c-c计划”
二、填充题:
1896年3月2日,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两军主力在 决战。
三、名词解释:
安政条约
四、简答题:
简述“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
五、论述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d.
二、填充题:阿杜瓦战役
三、名词解释:安政条约—— 1858年,美国、英国等欧美列强强迫日本签定的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涉及增加开放口岸的数量,降低日本的关税,扩大治为外法权等。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激起了日本民众反对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
四、简答题:简述“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订立同盟条约(1分)。1882年,意大利加入该同盟条约(1分)。三国同盟形成,这是一个以德国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2分)。1883年,罗马尼亚加入(1分)。该同盟与三国协约相对立(1分)。
五、论述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随着实力的加强,德国加紧推行“世界政策”,图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这对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构成严重挑战,英德矛盾取代法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它主要表现为:(1)中、近东是英德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围绕巴格达铁路的修建,两国展开了长期谈判。德国积极修筑,而英国极力阻扰;(2)在非洲,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殖民地,两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角逐;(3)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双方努力扩充军备和提高战斗力,形成激烈的军备竞赛;(4)在国际市场上,两国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这组矛盾的尖锐和不可调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